2023年4月,郝可歆按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党委统一部署,在边境巡逻值班。
2023年5月,郝可歆(左)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看守所查看提审、提押和律师会见在押人员等登记情况。
额尔齐斯河的涛声在梦里萦绕了无数次,那抹检察蓝与边疆胡杨的剪影早已刻进心底——怀揣着这份对雪域高原的滚烫赤诚,我两次踏上援疆的旅程,跨越的不仅是山河万象,更是一场初心与使命的淬炼。
大峡谷里追证,毡房灯火里问心
2016年9月,我有幸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检察院开展援疆工作。出发时,我乘坐的火车车厢里正循环播放着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歌声里的天山牧场、戈壁良田,正一点点在我眼前铺展成真实的画卷。
初到富蕴县检察院,一起职务犯罪案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关键证人阿尔哈就像人间蒸发一般没了踪迹。我辗转调查后得知,案发后,阿尔哈为避开涉案人员,便带着妻女进入鲜有人去的额尔齐斯大峡谷放牧。在那里,河流源头的冰川融水在峡谷里蜿蜒成银链,造就了天然的丰美牧场。牧场虽美,却因为超低的气温和恶劣的路况,人迹罕至。阿尔哈一家就扎营在无人问津的额尔齐斯河的河滩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游牧生活。
彼时,寻找证人阿尔哈,成为我的首要任务。九月的峡谷已有寒意,我与同事驾车在搓板路上颠簸时,挡风玻璃外的风景从草原变成戈壁,又从戈壁变回草原。牧民说这里的河流有“三变”:清晨是翡翠色,中午会变成青蓝色,黄昏时又染成了熔金般的赤褐色。可当时我们哪有心思赏景呢,阿尔哈的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只说自己“在河边”。300余公里的河岸线,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
转机出现在深夜。我盯着手机上的微信界面顿悟——阿尔哈平时常用微信给父母报平安,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向其释法说理,说服他同意出面作证。我当即邀请同行的哈萨克族检察干警添加阿尔哈为好友,用语音耐心解释道:“证人不是犯罪嫌疑人,说清楚相关情况你也好安心放牧。”随后,我们还尝试让阿尔哈通过微信发送定位。屏幕那头沉默许久后,定位终于发了过来,地图上那个跳动的红点,正落在额尔齐斯河边。
得知消息后,我们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跋涉,终于见到了站在毡房前等待的阿尔哈。“你们来之前,我总梦见自己被警察追赶。听了你们发的语音后,我愿意配合你们调查,现在说清楚事实真相,晚上就能睡个踏实觉了。”阿尔哈搓着手笑着说道。
毡房里,我们与阿尔哈促膝而坐,考虑到他可能会紧张,就一边询问他的生活情况,一边引导他如实讲述知道的事实真相。我认真记录下每一句证言,最后让他核对签字,确保取证程序严谨规范。“感谢你们给我普法,也感谢你们教会了我使用微信上的其他功能。”阿尔哈说。我们离开时,阿尔哈的孩子把一颗捡来的戈壁玉塞进我手中,冰凉的石头被孩子的小手焐得发烫。夜虽已深沉,但毡房里的灯火依旧温暖。
阿尔哈的证人证言,为办理这起职务犯罪案件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得证据链完整闭合。最终,该案依法宣判。
兵地边界断案,旅馆灯光下织网
2023年7月,郝可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第十师分院审查案件。
2023年2月,我再次踏上援疆的征程,挂职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第十师分院刑事检察部主任。北屯市与兵团第十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兵地融合政策在这里广泛推行。我到任后不久,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摆上了案头:案发地横跨阿勒泰市与北屯市,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都是未成年人,这让我很心痛。
针对这起案件反映出的未成年人涉案问题,我深知不能简单就案办案,必须深挖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立即组织兵地两级检察院干警,对当地近三年来办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展开拉网式排查。统计结果显示,超过50%的案件发生在旅馆,兵团、地方流窜作案少年比重高。我们形成《住宿场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研报告》,向上级院报告,“全域整治,一个不漏”的指示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与鼓励。
我们联合公安机关对50家旅馆进行检查并开展普法宣传,在一家民宿的住宿登记本上,我们发现有3名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证入住的情况。旅馆老板辩解“看着像大学生”,我当即掏出强制报告制度宣传单,详细介绍制度的具体要求和保护未成年人免遭不法侵害的措施,以及不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法律后果。那天,我们发放了100余份宣传材料,在每一个旅馆前台都贴上了“五必须”警示贴,提醒住宿场所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增强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不给滋生犯罪留土壤,创造兵地共同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两次援疆架心桥,兵地共润法治花
第一次援疆在阿勒泰地区,第二次扎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这两次特殊的援疆经历,让我成了兵地检察协作的“活纽带”。记得刚提议签订未成年人检察跨区域协作协议时,有人顾虑:“地方和兵团办案标准不一样,能行得通吗?”
我带着疑问翻出第一次援疆时的工作笔记,里面记着富蕴县一名牧民的话:“额尔齐斯河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兵团的地界上,水都是甜的。”正是这句话点醒了我,我邀请阿勒泰地区检察机关未检干警来到兵团检察院第十师分院座谈,把两地的办案规程摊在桌面上逐条比对,将分歧点一一标红深入讨论,最终在“异地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等8个方面达成共识。
2023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那天,北屯镇中学的孩子们见证了兵地检察机关签订未成年人检察跨区域协作协议的重要时刻。当红色印泥印在协议书上时,维吾尔族学生阿孜古丽举着画板向我跑过来,只见上面画着两条河汇成的一颗心,旁边写着“阿达西(维吾尔语‘朋友’的意思)”。
如今,额尔齐斯河两岸的旅馆工作人员都能熟练说出未成年人入住旅馆“五必须”,兵地检察机关经常跨区域联合开展法治宣讲活动。有一次,我在牧民定居点又碰到阿尔哈,他正用微信远程给孩子辅导作业,看见我就笑着说道:“郝检察官,你教会的微信定位功能,现在已经成了我们放牧时的‘指南针’!”
即便已结束援疆工作,但我与新疆的联系依旧紧密。回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检察院后,我时常与曾并肩作战的新疆检察同仁通电话、聊微信,分享工作中的新经验、新挑战。2024年,佳木斯市检察机关在数字检察领域取得新突破,研发出多个实用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我院数字检察推模工作一路向西,延伸到了新疆。得知新疆在数字检察建设上的需求后,我院迅速组织团队,将我们的经验与成果进行整理、打包。我凭借两次援疆经历,主动请缨参与到与新疆检察机关的对接工作中。这不仅是佳木斯市检察机关的成果输出,更是我援疆工作在新时代的延续。
风掠过戈壁时,总会掀起胡杨的叶子,露出背面的银白色,像极了检徽的反光。无论身在何处,检察人的使命都是一致的。两次援疆,我踏遍了额尔齐斯河两岸的土地,终于懂得:所谓“阿达西”,不仅是一句称呼,更是心与心的交融,是法治之花在新疆绽放的力量。
(讲述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检察院刑事检察部检察官郝可歆 整理:本报记者韩兵 通讯员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