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二十条》通过一个个案件生动演绎了刑法第二十条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充分诠释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期待。影片突破了惯有的仰视视角,有血有肉地真实塑造了以韩明为核心的基层检察官群像。
那么作为基层检察院的干警,在观看该影片后有什么感悟呢?我们请您来听。
刑法第二十条是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在刑事案件办案实践中,正当防卫的适用在律师界和司法界长期存在一个死磕的状态,不知有多少律师试图将案情公开引导舆论让公众审判案件,又有多少检察官踌躇在罪与非罪的边缘徘徊。我想每一位刑事案件的经历者都希望始作俑者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受害者都能够得以心灵的慰籍,但是刑事审判不是单纯的良心运作,办理刑事案件的全过程都必须依靠证据,无论入罪还是出罪,都必须拿证据说话。反观电影《第二十条》的情节,如果吕玲玲判定的那把长刀最终没有找到,那么案件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刑事办案的过程,从侦查立案到最终审判,其实就是将证据从粗到细的筛选、判断、综合的过程,如果证据不能达到确实充分、足够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那么刑事案件是万万不能下定论的。公平正义的种子一直埋在每个人的心里,并不是一部法律创造出来的,刑法的每一款条文都渗透着公平和正义,可是法条的运用依赖于实实在在的证据和司法工作者的逻辑推演,法条的适用不是谁说了算,更不是主观臆断的过程,要求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罪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必须要排除合理怀疑,对一切罪行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这既是查明真相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案件最终能够公正审判的必经之路,因为在案件查明之前,谁也不能保证案件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可见证据才是牵引刑事案件走向的核心,如果证据不充分就不能实现定罪量刑,甚至会颠覆案件的结论,就像电影《第二十条》中演绎的那样,如果没有找到那把长刀,案件估计仍然不能得到人民心目中的审判结果。
证据是王道,没有证据支撑的办案就等于是主观推断,这既不符合法定程序,也不符合法治精神,所谓“法不强人所难”,无论行为人、权利人、还是办案人,都应当公平的被法对待。
第三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曹薇